top of page

從綺色佳到波士頓 馬英九沒有出賣美國


馬英九總統造訪母校哈佛大學之際,恰好是台海飛彈危機20周年。1995年7月,北京當局宣布在台海試射飛彈,繼之以飛機、艦艇演習,然後是更大規模的登陸演習,把台海緊張情勢推到多年未見的最高峰,是為「台海危機」,或稱「台海飛彈危機」。

那次危機,起自李登輝總統訪問母校康乃爾大學。康乃爾大學位在紐約州的綺色佳,當時媒體多以「重回綺色佳」形容之。

那次訪問,李登輝風光之至,但當時的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羅德 (Winston Lord)事後的評價是:「李出賣了(double crossed)我們」。這段評語見諸唐耐心 (Nancy Tucker)所著《中國密檔》(China Confidential)一書的訪談紀錄。

「出賣」者也,主因李登輝在康大的「歐林講座」演說時,中華民國一詞提了27次。完全不是當時駐美代表魯肇忠事前告訴美國的「不會有太強的政治意涵」,美國覺得受騙了。

中國大陸也覺得受騙了。因為美國告訴中方,行政部門不讓李登輝來,可是國會的壓力很大,行政部門未必挺得住云云。中方顯然沒有意識到美國的後半段話。

後來國會兩院幾乎以全票通過支持李登輝訪美,兩院加起來只有一張反對票。

這次馬英九在哈佛舉行座談,未能像李登輝那般風光。前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處長包道格說,與李在康乃爾那次「失控」(out of control)有關。按羅德說法,當時中國大陸當時也「像飛彈似的失控了 (went ballistic)」,而且「我也同樣失控了」。

羅德自承失控,因為他拒絕再見魯肇忠,「有好幾個月他完全見不到我」。美國國務院把魯肇忠晾在一邊,而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丁懋時到紐約密會白宮國家安全副顧問柏格 (Sandy Berger),開闢兩國溝通的新管道,魯肇忠竟被蒙在鼓裡。到了這一步,魯肇忠只得黯然卸任。

依照當時AIT理事主席白樂崎說法,當時美國國務院深信,「台灣以傷害美國利益的方式,蓄意與柯林頓政府唱反調」。在那樣的氛圍下,註定了康乃爾之行的不良副作用。

《紐約時報》曾報導,柯林頓總統稱,任內在中國事務上的兩大失誤,其一即是同意李登輝訪美(另一是未與到訪的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簽署世貿(WTO)入會協議)。至於是中方反應超出預期,還是李氏作法不符承諾,或是兩者都有,就不得而知了。

這次馬英九哈佛之行一帆風順,從華府到北京均無不良反應,令人想起現任東亞副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ton)最近對美台關係的讚譽之詞:「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好」。董雲裳並說,美台關係好,「重要成分是台海兩岸關係穩定」。從綺色佳到波士頓,20年的對比,見證的是美台關係變化,更是兩岸關係新走向。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Recent Posts
Archive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