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論-給毛內閣的建議:重建台灣流失的社會資本


歷史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從歷史興衰中發現,「信任」是創造一國經濟繁榮的最重要力量。從亞洲四小龍、前蘇聯、南美的經濟表現可以發現,光有金融資本、人力資本未必能促進經濟繁榮,只有搭配一個充滿「信任的社會網絡」,才能使各項資本全然釋出成長動能。

社會學家於是把這個具有互信的社會網絡稱為「社會資本」,以有別於機器、金融及人力資本。他們認為七○年代以來亞洲新興經濟國家裡發展愈是成功者,其背後必定具有這樣的社會資本;反之,缺少社會資本者,經濟發展必然會面臨瓶頸。

台灣過去確實擁有這樣的社會資本。也是這樣一個互信的社會資本,帶領台灣走過風雨飄搖的年代,並創造了經濟奇蹟。今天當我們提及台灣經濟發展歷程,大多只提到如何建立加工出口區、設置科學園區、外匯改革、發展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但事實上,若沒有一個互信的社會資本融合其間,任這些政策再精妙,恐怕也難以奏效。這也是何以一國經濟發展成功之經驗,難以複製於另一國的原因,蓋因文化相異也。

然而,隨著兩千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以來,台灣的政治日趨紛亂,而社會日趨不安。國會殿堂上隨時可聽見震耳欲聾的咆哮聲,無窮無盡的杯葛,及瑟縮一旁神色黯然的首長,朝野之間失去信任,以致一切攸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法案,在立院停擺者有之、送朝野協商不知去向者有之,甚至數進數出者亦有之,例如都更條例修正案、國土計畫法、年金改革方案及兩岸服貿協議等等,皆是如此。

除了政治上失去互信,社會上的不信任也日趨嚴重。在層出不窮的電話詐騙、網路詐騙以及捷運校園隨機砍人下,早年支持台灣經濟發展的社會資本也已快速流失。以三年前的「人口及住宅普查」為例,政府雖在學校、市場、銀行、公園廣豎普查旗幟籲請民眾配合,但卻遭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拒訪,不少訪查員連住戶的門都進不去,心力交瘁之餘,基層調查人員甚至建議停辦普查。普查是最重要的國勢調查,自然不可輕言停辦,然而民眾拒訪日趨嚴重,也正透露出我們這個互信的社會資本,已逐年流失。

台灣今天出口衰退、經濟成長停滯、實質所得下滑,表面上是經濟問題,然究其本質,實為社會資本流失的必然現象。但十多年來不分藍綠執政,何曾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十多年來我們所看到的是:景氣走緩便推動振興經濟方案,外貿衰退便擴大出口拓銷方案;面對經濟動能走緩,我們又可以聽到許多老掉牙的政策,例如扶植中堅企業、協助企業併購、倡議主權基金、協助產業升級、加強洽談FTA等等,這顯然是頭痛醫頭,而非改善台灣經濟困境的治本之策。

如今毛內閣又要各部會提出短、中、長期經濟改善方案,然而三年前我們不是也有個「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在此之前不也有「黃金十年國家願景」,何以方案一再提出卻未見成效?是政策不對嗎?非也。我們認為這些政策都有其可行性,只是這些政策推動的過程中,若不存在一個互信的社會資本,就不可能有執行力,最後只會淪於開會、委託研究、公文旅行而不可能有成效。如此年復一年,台灣經濟豈有不停滯之理?

我們建議毛內閣本次研議的短、中、長期經濟改善方案,不要又陷入以往的方案迷思,更不要迫於國際景氣低迷而勉強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措施。須知,老調重彈非但挽不回執政黨的聲望,也救不了台灣經濟,更讓人小看內閣,如此何必為之?毛內閣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重建台灣的社會資本,只有重建互信的社會資本,其他的各項政策,才有為經濟加分的可能。

社會資本不像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可以透過學校、制度的建立而有立竿見影之效,社會資本除了透過學校、制度之外,還必須藉由文化的重建才能形成。而文化的重建可謂經緯萬端,內閣必須委任有熱情的政務委員協調研議,視其為內閣最重要的大事,方能有成。只有重建社會資本,台灣經濟才有出路。我們認為,若短、中、長期經濟改善方案沒有納入社會資本,任憑方案訂得再動聽,名稱取得再響亮,依然是無濟於事的。

回想三十多年前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所處的年代,外在條件遠遠不如今日,然而他們的熱情卻鼓勵了那一代的文官,帶動了積極任事的風氣,同時也建立了一個互信安定的社會資本。我們認為,對於經濟資本,政府介入愈深其害愈大,但對於社會資本,政府卻有風行草偃的作用,正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昔日的施政風格,當可做為毛內閣重建台灣社會資本的第一章。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Recent Posts
Archive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