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論-開放氣象資訊 減損更可加值


蘇迪勒重創台灣,整體損失尚難估算,僅農業災損初估即近7億元。農民撿拾落果時想必極為痛心,香蕉、文旦、番石榴…都已接近採收期,卻未及時搶收,一年心血全完了。颱風是天災,但「及時搶收」可以透過「即時氣象資訊」來達成,但政府不提供特定氣象資訊服務,民間氣象資訊未能產業化,未發展氣象風險管理產業,坐令農民求助無門、心頭淌血。

早幾天搶收,損失即能減少許多。蘇迪勒早於7月28日就在馬紹爾群島生成,兩天後發展為熱低壓,此時距台灣超過4000公里,台灣氣象衛星已經盯上並即時發布訊息。10天後,中央氣象局於8月6日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果農才開始搶收,惜為時已晚。

氣象局早就準確掌握了蘇迪勒的影響因素,如大環境的聖嬰現象、赤道洋流、台灣東部海域高海溫區都很穩定,換言之,蘇迪勒侵台的大趨勢相當穩定。但依據保守的《氣象法》,氣象局只提供危及人民生命財產的災害性氣象資料,而不提供產業示警的加值服務。

可以擔負這項任務的民間氣象產業,台灣也不鼓勵,《氣象法》甚至沒有「氣象產業」文字,雖然這早已成為全球天氣風險管理與知識經濟的熱點。

設若台灣鼓勵民間發展氣象產業,對特定對象提供客製化氣象加值資訊,早在7月30日農民就可以開始搶收作物,災損應可大幅降低。要知道災損不單單是農民的損失,也是台灣生產力的無謂浪費,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企業生產、行銷或辦活動,非常需要氣象資訊,尤其「看天吃飯」的產業,氣象資訊產業化早就是全球趨勢。發生在前年10月底的桃園新屋黃色小鴨爆裂成鴨皮意外,那個季節東北季風吹起,小鴨抗風上限是四級,新屋以陣風強勁聞名,強陣風可達九級;主辦單位事前曾詢問官方氣象單位,未獲回覆;爆皮後求助民間氣象單位,才知道犯了大忌。若主辦單位規畫之初就考慮氣象因素,當能避免爆皮出糗的營業、形象損失。

日本的氣象產業起步甚早,因為其氣候變數影響產業營銷極巨。以服裝業為例,夏裝在梅雨季結束後上架,中秋節開始改賣秋裝,服裝生命周期很短,因此,掌握梅雨季的時間是關鍵;常態7月中應結束,若拖到8月初還不結束,夏裝就得減量,否則必然慘賠;若及早知道梅雨季超長,減量生產夏裝,改推出俏麗時尚女用雨靴,必然大賣。諮詢民間氣象產業掌握天氣訊息,已成日本服裝業的標準動作。

不只時裝業,食品、運輸、休閒、農業、娛樂業都高度仰賴氣象資訊。夏季長,食品業的冰品需增加供應量,流通業也得規畫補貨路線;企管公司規畫3個月後辦冬令營,屆時目的地的天氣、雪況也須正確掌握;秋天賞楓、冬天賞梅、春天賞櫻都得詢問氣象專業,天氣、花期、花況如何,才不致盡興而去,空跑一趟收場。

正因為民間氣象產業的加值及風險管理能補官方氣象單位的不足,發展氣象產業早為各國重視,日本的發展最快,也最能掌握官、民氣象服務間的互補。對民間氣象產業,日本官方有兩個角色,一是管理者,氣象產業人員必須取得「預報士」證照,氣象公司設立也有嚴謹的條件;另一角色是氣象資訊的支援者,氣象公司可以向氣象廳購買超級電腦運算的尖端資料,收費極為廉價,目的就是要提高民間氣象產業水準。

南韓在2009年制訂「氣象產業振興法」,前總統李明博並將此列為重要國政課題之一。南韓的急起直追,從提供客製化服務項目的多元可見一斑,不只旅遊、農業的氣象資訊精確到目標區一平方公里範圍,花訊、旅遊氣象加值外,還提供哮喘、皮膚等疾病的保健氣象服務,甚至還提供指定地點「泡菜醃製時間」的客製氣象資訊。

台灣民間對氣象產業的加值服務需求迅速增加,政府至今對氣象產業的重要性顯然還未察覺,只有違反《氣象法》的裁罰,沒有鼓勵或輔導措施。民間、學術界的氣象實力相當可觀,現況卻相當受限,若能活化這批人力,進而引進更多領域的專業,提供客製、多元、跨科際的氣象加值,發展前景極為看好。

發展氣象產業著眼不只是降低自然災害損失與企業營運風險,把人民的付出,全數堆疊成國家實力,更可以幫助企業創造經濟產值,值得政府用心。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Recent Posts
Archive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