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政經觀點-真正的問題:政府沒做正確決定


今年第3季以來,金融市場動盪劇烈,不少國家也傳出上半年或第2季經濟表現不佳的消息。經濟衰退的威脅,愈演愈真。

亞洲櫥窗之一的新加坡第2季已進入衰退,出現3年來最差的表現;中國大陸進出口下滑近9%,進入保7保衛戰,是20多年來最小的經濟成長增幅。台灣,則是出口連續衰退6個月,經濟成長率從「望4」降到「保3」,到要拚「保2」。美國、日本、歐洲,也都讓華爾街失望。

台灣經濟與中國大陸高度連動,已是無庸置疑。無論大陸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對台灣都會有負面影響,台灣景氣遭逢挑戰,已是不可爭的事實。

面對窘境,台灣各界有很多聲音,但是政府似乎無所適從。其實,環顧國際智庫、專業評論對全球經濟的觀察與診斷,我們不難看出台灣處境的脈絡,以及可行的方向,更能理解此時,什麼是對台灣真正重要的事。

以近期熱門的稅賦政策為例,無論是證所稅的存廢、還是開徵房地合一,稅賦應該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政府對於稅賦政策的主張,沒有提到這些工具要達成什麼樣的效果,倒把它們當成目標,力求實踐,無視於對實質經濟的影響,以及是否真能徵到這些稅。

大家都知道,經濟活動很多來自對未來的預期。當大家預期高稅賦將遏止產業投資、降低投資的收益時,股市自然不會好,大家也不會願意消費或投資,從根啟動經濟驅力。到最後,這些稅賦政策可能扼殺了經濟,不僅收不到這些稅,也降低了其他的稅收。

從產業政策看來,我們也可能重蹈大陸覆轍。彭博資訊的評論分析,大陸這一波不景氣,源頭來自幾年前的房地產管制措施,而且走得太快、幅度太大,雖然政府已經回頭放寬相關政策,卻為時已晚,而且要力挽狂瀾,連人民銀行的行長都擔心系統性的風險。同樣的,在新加坡,已經看到房地產拖緩經濟的結果。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持續打房,只怕結果會先讓大家勒緊褲帶,更難談公平正義。

正本清源,對台灣GDP影響最大、最深遠的,是消費和投資。但是我們的稅賦、股市、產業政策,都與之背道而馳,反而倚賴透過僅占約15%GDP的政府支出,以及政府的加稅與移轉性支出,成為此關鍵時期的主要政策。

許多輿論批評,馬總統不懂經濟,或是執政黨不採取行動、立法院不支持政府政策。這些說法,都有可立論之處。但是政府面對困境,不能因此就不作為。

環顧各國,有的採取積極的政策希望改變現狀,如中國大陸、日本;有的釋出關於未來的利多消息,希望讓大家有正面的盼望,驅動預期心理帶動經濟的力道,例如美國;有的進一步減稅,增加人民與企業的實質所得,激勵投資誘因,例如韓國。甚至,大陸下了人民幣貶值的重藥,無論效果與影響如何,但已明確傳達政府對經濟與人民生計的關注與重視,以及願意採取激烈措施的決心。

在台灣,與其觀望,我們也需要政府嘗試開放或是去除對經濟與投資有反效果的稅賦,例如證所稅,大刀闊斧地嘗試創富的措施,而不是將台灣一起帶向均貧,就是社會正義。

近期網路上有一則傳言,頗令人莞爾:「…讓資金流出去,叫做掏空台灣。讓資金進來,叫買走台灣。讓人才出去,叫做人才外流。讓人才進來,叫做木馬屠城。人家讓你賺錢,叫收買人心。想買得起新房子,但是不要都更。…拒絕杜邦,結果杜邦去了山東投資XXX億。拒絕了拜耳,拜耳去了德州,投資XXXX億。拒絕迪士尼,迪士尼去了香港,年營收XXXX億。拒絕F1賽車場,F1去了新加坡,月營收XX億。拒絕古根漢,古根漢去了西班牙,年營收XXX億。不要服貿,韓國要;不要龍燈,大陸要…台灣人什麼都不想要,台灣人真的很奇怪…」

其中牽涉到的陳年傳聞與數字,或許不盡正確,但也給我們當頭棒喝。世界沒有不給台灣機會,是台灣拒絕了機會;就如現在,經濟現實也沒有不給我們機會。真正的問題,在於無所作為的政府,沒有做正確的決定。而台灣人,不當只能自求多福!(作者為資深企業經理人)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Recent Posts
Archive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